徐惠梁
1960年7月,我们从合庆中心小学毕业,考入川沙县中学,至今已有58年了。由于年代久远,小学生活的记忆大多模糊,但有一些还依稀记得。现将其中若干记忆记录如下:
我们小学是在1954——1960年,是农业合作化、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年代。有些事影响还很深。我们上三四年级时正逢大跃进年代,当时居民墙上都刷有大标语:《15年赶上英国,20年超过美国》、《全民大炼钢铁,为实现钢产量1070万吨而奋斗》、《除四害,讲卫生,创建卫生乡镇》等等。记得当年全民大炼钢铁时,学校操场上满是“小高炉”,整个学校烟雾弥漫。所谓“小高炉”实际上就是,用一腌制咸菜的坛,下面敲开一小洞,可让铁水流出并有拔风作用,坛子内壁糊上泥(这泥里要掺些人的头发,泥烘干了后比较牢)。每个班级都要搞一二个小高炉。学校发给每个班一些焦炭,有时也给些铁矿石。同学自己想法捡些废铁,小高炉用焦炭生火后把这些废铁丢进去,等待铁水出来。实质上这样炼不可能炼出铁来的,因为小高炉温度是不可能达到1000。C以上的。记得有一次小高炉流出了红红的“铁水”,我们都异常高兴和兴奋。但冷却后用榔头一敲,马上碎了,原来这不是铁水,而是焦炭的炉渣。记得一次炼到大半夜,晚上因天冷,身上披了一件旧棉袄回家,我妈调侃说:“像个工人阶级的样子!”当年学校还要求我们积肥,割草或挖些河泥作肥料。记得有一次挖河泥挖累了,鼻子出血,胸部也闷得厉害,我妈领我去看中医,中医说是“气门伤了”。
当年学校还要求我们同学投入农村的扫盲运动。要求每个学生教会一个文盲识字,帮他摘掉文盲的帽子。我家住在镇上,找不到这样的对象。新根有个邻居,是个中年妇女,不识字。我与新根结对子,在新根家,教了她几次,识了一些字。最后指导她做了一试卷,合格了,算是摘了文盲帽子。
记得小学二年级时,学校要搞文艺演出,我们班男生演了一节目,是打日本鬼子的,是同学自编自演的,我那次也参加了。那次有一同学演了一日本鬼子,骗一小孩说出八路军的去处,这孩子不肯说,鬼子要杀他,后来八路来了,把孩子救了,把鬼子俘虏了。那个演鬼子的同学后来去了香港。
学校每年清明会组织到川沙烈士墓扫墓。到了那天,我们早早赶到学校集中有老师带队再集体步行到小湾火车站乘小火车到川沙,在川沙烈士墓扫完墓中午前到川沙城厢小学休息。当年城厢小学有古城墙,有岳飞题词的碑等历史遗迹。同学们自带干粮(一般家里烙个面饼),他们小学会为我们准备些开水,面饼就着开水把午饭解决了。下午二三点钟赶到川沙火车站再乘小火车回小湾后再走回去。小学高年级时有过二三次在周日约上几个小伙伴徒步走到川沙去玩,那时认为这是了不起的“壮举”。
我们班同学家里大多是农业户,同学们经常会讲些农村的趣事。记得班里有位叫朱根良的同学,长得黑黑的,经常会讲下雨天,水稻田要放掉些水到河里,河鲫鱼会逆流而上,此时抓鱼最方便。他还会讲如何用鱼叉抓鱼。当时我挺佩服他的,我常常想:同样是小学生,他怎么这么有本事?
记得小学少先队活动时有时会搞野餐。有一同学带一铁锅来,大家在田野里挖一坑,将锅子架上去,再捡些柴草。带来一些米或一些山芋,煮上一锅粥或山芋汤。这样的野餐搞过二三次。小学升学考后我们班去三甲港(那次有否搞过野餐不记得了),晚上住在三甲港小学,第二天一早到海边看日出。
学校在三四年级时由于生源不均衡,师资不很够,搞过复式教育,二个不同年级的同学在同一教室上课。一部分同学上课,另一部分同学做作业。
记得小学1-4年级我们的班主任是一女老师,叫陆菊妹。我父亲在我上一年级下学期时因病故世,
小学六年级时,来自上海市区的
小学时代处于那个特殊的年代,无疑会打上那个年代的印记,但至今回忆起来还是那么有意思,值得回味!
往事如烟,我们同学都已步入老年。愿同学们天天快乐,全家安康。愿我们的班主任朱老师健康长寿!
2018-06-01

手机电话: 13501720605
邮 箱: xuhuil1947@126.com
网站总监:徐惠梁
